• <dd id="98p9j"></dd><li id="98p9j"><acronym id="98p9j"><u id="98p9j"></u></acronym></li>
    <button id="98p9j"></button>
    <button id="98p9j"><acronym id="98p9j"></acronym></button>

    <dd id="98p9j"></dd>
    <button id="98p9j"></button>

    1. 世界華人聯合會(總會)唯一官方網站
      正確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編輯:admin
        |  
      發布時間:2024-03-26 22:23:44

      和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訴求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正確認識中華文明這一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平性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發展,對于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的思想起源于先賢對天地、宇宙的深刻體察。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之理,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追求通過陰陽調和、協調發展而達到“和”的理想境界和完美秩序。中國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和”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和為貴、追求和平和睦和諧的價值觀。先賢認為,世界是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消弭矛盾、防止沖突的最好方式,是互諒互讓、協商一致、和解對話,而非以暴易暴、以牙還牙。實現和平和睦和諧,首先要從個人和家庭做起,循此原則,以和平和諧精神親仁善鄰、敦睦鄉里、尊重他人、善待自然,推及世界,則協和萬邦。二是和而不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性的意識。西周末期思想家、周太史史伯首先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命題。此后,孔子進一步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哲學是“會通”,是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本質是尊重差異、尊重多樣性,堅持原則,正視矛盾,平等相待。

      和平性在古代中國政治理念上,體現為反戰止戰,倡導和平。春秋戰國戰爭頻繁,諸子百家不約而同提出了反戰的主張:儒家主張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崇尚王道;墨家宣揚兼愛相利、非攻尚同;道家推崇道法自然、無為無爭;兵家代表人物孫武也贊賞“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做法,《司馬法》亦指出“國雖大,好戰必亡”,其要義是慎戰、不戰,他們均堅持以文化人而非武力征伐。在外交實踐中,體現為反對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中國國力強大而不稱霸的和平秉性從漢代即已形成;盛唐時期,萬國來朝,展現的是大國包容天下的氣度和胸懷;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掠奪,不欺弱,不攻伐,不殖民,各國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相待,播下了合作、和平、交流與友誼的種子。在經濟文化上,體現為反對強人從己,崇尚互利共生。中華文明尊重差異、和而不同的和平性,決定了我們在面對文化上的“他者”時,始終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方式與之展開對話。在與各國的交往中,中國一直主張通過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吸收、借鑒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謀求共同發展。漢代使者張騫“鑿空之旅”出使西域,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千百年來,商隊沿絲路往返,開啟了中西方器物、藝術、習俗的交流互鑒。尊重而不排他,欣賞而不強加,成就了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不同宗教文明和平共存、交流互鑒的佳話,也鑄就了中華文明追求和平、守護和平的不朽篇章。

      基于對中華文明本質特征的系統總結,以及對當今世界的深刻洞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作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之重大科學論斷。當代中國的和平理念與實踐,是對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進一步發揚光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此后又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這些新理念新倡議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自我優先、均勢制衡、零和博弈、國強必霸、文明沖突等邏輯,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正確的理念指引,為人類實現永久和平永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目前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第二大維和預算攤款國和經常性預算會費國,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維和出兵國。在推動全球發展方面,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38.6%;過去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4.5%;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93034億元,同比增長5.5%,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成為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的動力源、世界和平穩定的“壓艙石”。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不搞文化霸權。文明交流互鑒是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動力所在。中國多次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國際會議,還同多國共同舉辦“文化旅游交流年”,開展經典作品互譯和聯合考古等活動,將文化文明平等交流落到實處。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20世紀50年代,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延續發展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明確提出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等處理中非關系的“五不”原則,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互不干涉內政原則,也是新時代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重要原則和基本準則。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共建“一帶一路”是堅持合作、不搞對抗的典范。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已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使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在此過程中,中國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共同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吸引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是開放包容進程,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游戲。此外,中國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中國積極推動朝鮮半島核、伊朗核、敘利亞、阿富汗等地區熱點問題政治解決,今年又促成沙特和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并繼續在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方面勸和促談。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我們要繼續秉承和發揚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走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免费观看的无遮挡AV,国产精品狼色在线观看,国产成人无码情景剧,摸的老女人喷水了
    2. <dd id="98p9j"></dd><li id="98p9j"><acronym id="98p9j"><u id="98p9j"></u></acronym></li>
      <button id="98p9j"></button>
      <button id="98p9j"><acronym id="98p9j"></acronym></button>

      <dd id="98p9j"></dd>
      <button id="98p9j"></button>